低品位余热供暖项目成功案例为何这么少?
日期:2020-1-7
      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,焦炭、黑色金属冶炼(钢铁)、有色金属冶炼、非金属制造、化工等行业数量众多,产品产量巨大。这些行业都是典型的高耗能工业部门,生产过程中有大量余热排放,品位不尽相同,但绝大多数是工业部门自身难以利用的低品位余热,包括有200℃以下的烟气、100℃以下的液体(特别是30-40℃的低温循环水)和需要冷却的固体产品等。
      根据宏观能耗和工业水耗数据进行的估算表明,我国北方供暖地区冬季平均时长按照4-5个月计算,上述高能耗工业部门排放的余热量可大约折合1亿吨标煤,造成工业水耗30亿立方米(与南水北调中线输水量规模相当)。这些余热相当于2013年北方供暖总能耗的50%以上,因此可以满足供暖的基础负荷需求。
提高工业部门的能效、减少集中供暖过程中化石能源消耗,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节能减排和治理大气污染的重点任务。工业部门排放的低品位余热不能为其自身所用,但却可以解决集中供暖热源紧缺、化石能源消耗过大的问题。我国工业余热资源丰富,广泛存在于工业各行业生产过程中,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%~67%,其中可回收率达60%,余热利用率提升空间大,节能潜力巨大。
      根据浓度、热值等不同,工业余热可分为高、中、低三个品味。目前,前两者多用于回收发电,利用效率较高,低品位余热却因自身难利用常被作为废热排掉。北方地区电力、钢铁、水泥、石化等行业的余热资源,均可回收用于供暖,且成本远低于燃煤和天然气供暖,在经济和技术上均具有较好的可行性”。
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教授付林表示,包括余热、地热、空气源热泵等热源在内,运行时都要靠电能等常规能源驱动,实现同样供热及节能效果的前提下,余热所需成本最低。即使暂无大力度补贴,与气、电供暖相比,余热也具备经济性。
      包括石家庄市、唐山市、银川市等多省市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工业余热供暖,事实上在全国的范围之内,工业余热供暖已经形成了3000亿元的产业。供热信息网业内估计未来五年之中的市场年增长率会达到30%。换句话说无论从环保节能,还是项目运营、产业开发,工业余热供暖将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。
      早在2015年,国家发改委发布的《余热暖民工程实施方案》就提出,“充分回收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,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快速增长的供热需求与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”,到2020年建成150个示范市(县、区)。